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
围歼贫困 正在路上—扶贫攻坚的山西新实践【 来源:山西法制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6-10-05 11:27:44 点击次数:2024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山西是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省份之一。全国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我省就占了两个。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山西的省情。铲除贫困,是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搬掉的“拦路虎”。

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倒计时嘀嗒入耳,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山西来说,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已刻不容缓。

今年2月7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省委书记王儒林在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作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基本遵循,进一步把扶贫开发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让扶贫对象尽快脱贫、尽快过上好日子,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省长李小鹏要求,要统筹实施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重点工程,加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完善社会扶贫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一场以更高目标、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实施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在三晋大地打响。

目标调高 任务加码

—今后每年保持50万人以上的减贫速度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已进入“倒计时”,我省必须打破常规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今年4月,全省扶贫开发暨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动员会召开。会上,省委、省政府明确了我省当前和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关键词是“两个高于”和“1555”任务。

“两个高于”,即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6年间,我省要确保做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

“1555”任务,即今年新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培训5万名贫困劳动力并实现半年以上稳定就业,实现5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完成50万人口脱贫任务。

尽管经济换挡调速、下行压力加大,但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果断将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调高、任务加码。

之所以调高目标,是因为全省贫困人口存量依然庞大,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

就贫困现状来说,目前全省还有贫困村80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5%;农村贫困人口282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而且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吕梁、太行两大区域,位置偏僻、条件恶劣,脱贫难度比以往更大。

之所以调高目标,是因为从今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6年时间。我们只有保持每年完成50万人以上的减贫任务,才能让现有的282万农村贫困人口在小康路上不掉队、不落伍。

全面小康的核心就在“全面”二字。“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区域、一个人掉队”,这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强决心、庄严承诺。

“山西抓扶贫,是把扶贫开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对照全面小康标准,缺什么、补什么。”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说:“具体来讲,就是当前和今后,继续坚持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三加一’的工作路径,力求把扶贫工作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人。”

目标定,路径明。围绕全省扶贫开发新目标、新任务,全省上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新实践。

因村施策 因户施法

—确保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只有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实事求是确定扶贫对象,因地制宜落实扶贫措施。

今年4月上旬,省委第27批农村工作队已分赴全省各地,进村驻点。他们带的首要任务是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帮扶措施。

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杜绝过去扶贫存在的“大水漫灌”现象,建立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新机制。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去年,我省采取本人申请、群众评议、张榜公示、审核确认的办法,逐村逐户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贫困村8060个,农村贫困人口282万。厘清了贫困家底,干部驻村帮扶及时跟进。1万余名包村领导干部、2.7万名干部组成9519支工作队,迅速进村驻点。作为精准扶贫的“管道”,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着力让精准扶贫“落地生根”。

金融富民扶贫工程,是我省推进到村到户精准式扶贫的重要创新。

在贫困地区,有致富的想法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想发展产业的时候,不少人就“卡”在了钱上。去年9月我省正式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并率先在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开展,每个县注入风险补偿金500万元。按照放大8倍效应测算,理论上可撬动8.4亿元银行贷款。今年,省委、省政府将这项工程列为十项强农惠农政策之一,并在58个贫困县全面推开,实现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全覆盖。

当下,连片特困地区是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新形势下,需要把区域发展与针对性扶贫有机统一起来,一户一策、责任到人的针对性扶贫是最有效的方式。

“准确把握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省委副书记楼阳生代表省委对扶贫工作的新要求。省委要求新一轮扶贫攻坚,既要从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的“细处着手”,瞄准扶贫对象制订个性化帮扶方案,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一个一个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也要从区域发展的“大处着眼”,把扶贫攻坚的产业设置、项目确定、资金支持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好区域开发阵地战。通过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形成扶贫攻坚整体效益。

“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兼顾,“细处着手”与“大处着眼”并举,这一扶贫攻坚的统筹兼顾战略正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 提档升级

—列入全省十大重点投资领域

产业薄弱,是贫困地区的“软肋”,培育富民产业,就是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内生动力”。

从实践来看,企业产业扶贫有“一箭多雕”之效,带动农业投资增长,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而且,农业有了资本要素的集结,工业有了转型方向和经营发展的更广阔天地。

前些年,我省围绕产业扶贫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很多文章。可以说,多数贫困县产业的基本雏形做出来了,美中不足的是产业层次低、规模小而散、深加工较少,没有真正衍生产业扶贫的综合效应。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业链的强度和长度,决定着产业壮大的力度和维度。可见,产业扶贫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实现途径,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和单一产品的开发上,必须延展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省决定以更大力度支持引导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省政府将企业产业扶贫列入今年全省十大重点投资领域,提出要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40亿元。

这一新政正在有效推进全省各地产业扶贫“提档升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正在按照省里的部署,从三个方面推进产业扶贫—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与开拓产业扶贫新领域并举。一方面继续支持发展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设施蔬菜花卉、干鲜果经济林、小杂粮、中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一方面力抓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的特色产业。同时,在推进中着力抓好两件事,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靠科技驱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减贫效率。

加大政策扶持与搞好服务协调并举。今年我省金融扶贫力度加大,对企业产业扶贫项目贷款省级扶贫资金贴息率提高到5%,对发行私募债融资、信托公司融资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给以贴息支持;各市县也在完善扶持政策,千方百计解决好服务企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

发展壮大本土扶贫龙头企业与引进省内外农业产业化企业并举。在右玉,阳煤集团与太原六味斋集团共同投资的年产万吨优质肉羊屠宰加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在五台,北京中伏惠邦投资有限公司发展的农牧科技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近抓培训 远抓教育

—铲除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源

一个地方贫穷,固然有许许多多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在农村,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外出务工,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没有一技之长傍身,劳务经济不会精彩纷呈。

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没有智力支持,不仅个人难以改变贫穷命运,而且还可能带来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扶贫对象的素质,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

为此,我省今年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扶贫力度,近抓培训,培训以长技;远抓教育,教育以增智。

—力抓职业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生,除全部免除学费外,由省财政安排扶贫资金,将每生每年补助标准由1500元调高到2000元,连续补助两年,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资助贫困大学生。今年先对新考入计划内招收的全日制二本B类以上高等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一次性补贴5000元,今后逐步扩大补助范围,做到应助尽助,让寒门学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加大就业培训力度。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计划,帮助愿意走出家门的劳动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留村务农的劳动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技之长傍身,可以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天镇县副县长王剑辉说,实践证明,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解决一时之急,但解决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问题,只有改善机能、激发活力的“造血”式扶贫,通过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劳动力技能,才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持续发展。天镇保姆就是职业教育培训结出的硕果。凭借服务规范的专业技能和质朴勤劳品质,如今天镇保姆走俏京城,共向北京输送2000多人,实现年收入6000多万元。

既扶“智”又扶“志”,是我省抓培训教育要达到的新目标。让贫困地区的农民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法子、主动干”,这既实现了农民自我意识的变化,也体现出政府扶贫机制和扶贫理念的转变。把力量用在打基础、管长远的地方,让农民真正成长起来,调动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苦干走向巧干、肯干、会干、能干,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只有铲除“穷根”,才能彻底脱贫。

易地搬迁 上新水平

—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残垣沟壑纵横,山庄窝铺众多,是我省贫困地区最显著的特点。蜗居这些地方的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脱贫之路格外艰难。

抓好扶贫易地搬迁工程,着力改变山庄窝铺困难群众生存发展环境,是我省扶贫开发的又一重点。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年新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搬迁。

按照老套路原地搞扶贫,点多面广,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是天文数字。在实践中,我省创新扶贫模式,大胆探索易地搬迁生态扶贫之路,按照与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旧村开发利用和完善社会保障“四个结合”的原则,多措并举,帮助群众跳“穷窝”,拔“穷根”。

五月,绿漫黄土高原。从岢岚县城出发,沿岢会线行进约20公里,一排排红瓦尖顶的欧式建筑、一栋栋规整的温室大棚让记者眼前一亮,这里便是大涧乡吴家庄村移民新村。在一个贫困县里,竟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简直让人不敢想象。村民张存爱说,易地搬迁,既让村民走出大山,又让百姓有了产业,日子是越过越有劲头!”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艰难过程,远不是空间上的位移这么简单。

首要是“钱从哪来”?从各地的实施情况看,国家补助的易地扶贫资金,仅能基本满足公共设施建设和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房补助资金杯水车薪,即便加上地方配套,绝大部分搬迁农户只能靠借款和贷款完成搬迁。记者了解到,不少山区贫困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矛盾心态:一方面渴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或为下一代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支持搬迁;另一方面高昂的搬迁成本导致一些农户“望而却步”,既“想搬”又“怕搬”!

难题在哪,就从哪儿下手解决。去年,省扶贫办组织相关部门赴外省“取经”。大家对其他省份涉及移民搬迁项目资金整合捆绑、叠加使用,省有明确政策、县有实施细则的做法纷纷点赞。一致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并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财力保障。

事实上,搬得出仅仅是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今年,我省易地搬迁“上新水平”,就不仅仅是要完成10万人口的易地搬迁任务,关键是要解决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问题。

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定方向,优惠政策作引导,资金技术给支持,部分移民村的产业渐成气候。但从整体来看,后续产业滞后,依旧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短板”和“硬伤”。

“稳”和“富”的前提是产业,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只有产业发展了,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生产门路,易地搬迁群众才能稳得住、可发展、逐步致富。因此,必须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核心。比如,一些地方把移民村安置在特色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庄、就业机会较多的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附近,移民户很快脱了贫;一些地方利用移民迁出后的旧村资源,通过多元投资方式发展生态庄园经济,也是不错的发展思路。这些类似的做法,也都很有借鉴价值。

领导带头 以上率下

—以干部优良的作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扶贫之路越往后走,攻坚的难度越大,要啃的“硬骨头”越多,前行的步履越艰难。

282万农村贫困人口、8060个贫困村。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存量”,省委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的决心坚如磐石。

3月的吕梁山麓,春意盎然。3月24日至27日,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吕梁兴县、临县、离石、柳林、孝义、汾阳、交城调研。每到一地,他访农家、问生计、了解百姓生产生活难题,探询脱贫致富良策。王儒林调研时指出,一定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山西全面实现小康最重要的攻坚工程、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并强调,要把领导带头、以上率下作为基本工作方法,以干部优良的作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紧接着,我省出台一系列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围歼贫困。

落实扶贫责任。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的领导和责任主体,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大的民生工程,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机制创新、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大力度,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用好扶贫队伍。省委、省政府决定,统筹整合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和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两支力量,采取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办法,对80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000个贫困人口较多的低收入村实现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

夯实扶贫保障。完善、规范扶贫资金使用机制、管理办法,确保扶贫资金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对挤占、挪用、截留、贪污扶贫资金和扶贫善款善物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建立约束和退出机制。对增收幅度大、减贫速度快、扶贫成效明显的县,加大扶持力度,予以表彰;对工作不扎实、考核实绩差的市县,要通报批评、约谈,严重的要问责。

既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做好“规定动作”,又创造性做好“自选动作”。眼下,不论是驻村干部,还是驻村工作队,都扎根贫困村、蹲点困难户,与老百姓一起围绕增收目标,共谋致富良策。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郭新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采取“借羊还羊、滚动发展”的方法,免费向贫困户赠羊,养羊3年后同等数量归还,用于滚动扶贫。省证监局局长孙才仁带领驻村工作队组建众筹基金,帮助包扶村利用“众筹模式”和市场化机制发展特色产业。

干群手拉手,向着小康走。围歼贫困—三晋儿女正在路上,攻坚克难,铿锵前行。


上一条: 关于我国金融扶贫的实践与思考【返回列表】